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国两会于3月4日下午在北京隆重举行,两会的召开成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职工关注的焦点。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将AI融入教育体系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AI赋能思政课程引发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们广泛的讨论和期待。
今年两会,众多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强调应进一步推动AI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策学院教授杜海峰提出,要完善县域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与资源支持体系,加强区域协作与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提升,为AI赋能思政课程提供有力保障。
李学锋院长向大家介绍了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运用AI进行教学的案例。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4-2025学年秋冬学期首次探索“AI+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通过“数字人授课+学习应用+案例教学+AI一点通”四位一体的教学设计和创新举措,实现AI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为进一步展示和检验教学改革成效,课程组于2024年12月举办了“浙江大学德法课人机共创作品主题分享会”,全面展示同学们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AI创作、学习和研究的优秀作品,这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AI赋能思政课程的优势显而易见。一方面,AI技术可以丰富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和形式,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学生创造更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使思政课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另一方面,AI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辅导,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针对性,此外,AI技术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为教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然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认为AI赋能思政课程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如何确保AI技术的正确使用和引导,避免其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加强教师的AI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AI素养和教学能力;如何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保障AI赋能思政课程的健康发展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推进AI赋能思政课程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和解决。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思政课教学的赋能,不仅能有效减少传统“填鸭式”教学、重复性输出以及机械式育人的弊端,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程参与度,强化提升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思政课育人效果的增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共同期待着,在两会精神的指引下,AI赋能思政课程能够得到更广泛地应用和推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