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提升行动要求,高质量完成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不断提升教学实效性,10月2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武汉校区开展2025年秋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集体备课磨课活动,咸宁校区云端同屏,线上同步进行。学校党委书记杨世雄,副校长胡柳、程胜军,教学督导胡家浩,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及专任教师、“形势与政策”专兼职教师齐聚一堂,共研一门思政课。

2025年10月22日,校领导在武汉校区参加“形势与政策”课程集体备课磨课活动

咸宁校区“形势与政策”课程授课教师同步参与线上备课磨课
省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获得者吴凡老师为大家示范说课。围绕“纪念抗战胜利 坚定民族信念”专题,他从学情、教情双向切入,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阶逻辑串起课堂,以“2025年9月3日是什么日子”“为什么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面对历史中国要怎么做”“面对历史青年要怎么做”四大问题重构教学内容,将“九三阅兵”现场视频、抗战历史旧照、时事分析一并纳入,精准对接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热点议题与学生思想实际,切实增强了课程的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
与会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积极发言,就增强课堂吸引力、提升学生参与度、融入时事热点等关键问题展开了热烈交流,对于如何将该专题讲好、讲透、讲活,引导学生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做光荣自信的中国人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本次磨课以“凝聚智慧、共享资源、提升效能”为核心宗旨。会上,出席活动的校领导和教学督导对本次集体备课进行了指导。胡柳认为,讲好思政课是非常不容易的,今天的示范思政课既准确、生动又有深度,展现了马院教师的深厚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为我们提升“关键课程”的育人成效树立了标杆。程胜军指出,思政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一主阵地的建设至关重要;今天的说课思路清晰、观点明确,为后续课程优化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样本。胡家浩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不仅要做到有准确度、有深度,还要注重有温度和完整度,强调板书与PPT双轨并行,让知识可视化、情感可触化。

副校长胡柳对磨课进行点评指导

副校长程胜军对磨课进行点评指导

教学督导胡家浩对磨课进行点评指导
杨世雄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要阵地。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思政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思政课集体备课、磨课活动是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今天的“形势与政策”的集体备课活动成效十分明显,大家在备课交流中进行了思想碰撞,在磨课探讨中实现了共同进步。杨世雄对进一步抓好思政课建设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深化内容把握,确保教学的政治性、科学性、准确性;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三是聚焦育人实效,提升学生的获得感、认同感、使命感。他强调要以本次形势与政策课集体备课会为契机,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用心用情用力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

杨世雄书记作备课指导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学锋对集体备课作总结,他说,今天三位校领导莅临现场指导和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充分体现了学校领导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思政课教师的关怀。学院将以此次集体备课为起点,进一步做好思政课教学经验互鉴、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真正让思政课在讲准、讲深、讲活上得以提质增效,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学生愿听、爱学、能悟的精品思政课。参与集体备课磨课活动的教师纷纷表示,本次活动内容充实、针对性强,吴凡老师示范说课为大家解决了教学与课程建设中的诸多困惑,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课程质量,受益匪浅。

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学锋院长对集体备课作总结
一场磨课会,磨出了方法论,更磨出了使命感和创新的思政课“打开方式”。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以磨课小切口撬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大场景,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关键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