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安静,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获北京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参与建设的“精准扶贫实践教学虚拟仿真系统”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讲并参与建设的“形势与政策”课获评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轧制成型是钢材重要的生产环节。在精轧线上,钢厂通常会把精轧两块钢板的安全时间间隙控制在30秒左右。而在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热轧厂,团队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精轧两块钢板6.1秒的最优时间间隙。效率的提升相当于增加了一个百万吨级别产能的小型热轧厂。
这段看似源自工科专业课的内容,实则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思政课教师安静主讲的“钢铁思政”微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钢铁企业攻坚克难、创新为先,积极解决技术难题的精神。”微课上,学生们跟随安静的视角走进热轧厂一线,在鲜活的生产案例中体悟创新精神。
一堂微课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但从筹划、拍摄到最终得以呈现,安静和她所在的团队要花费一两个月时间。自2016年进入北科大成为思政课教师以来,“精准扶贫虚拟仿真课”、“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微课、“钢铁思政”系列微课、“科技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系列微课……这样把数字化手段应用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慢工细活”,安静做了不少。
“这些工作确实消耗了很多精力,而且从目前的评价体系来看,在成果认定上也不太明确。”那么安静为什么还要致力于此?她向记者讲起了两段经历。
作为北科大马院主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安静经常进课堂听课。她记得有位教师讲《资本论》,逻辑线条清晰、幻灯片配合得当。安静听得入迷,可回过神来,发现学生并不感兴趣。
接到“精准扶贫虚拟仿真课”的课堂展示任务时,安静担心额外的工作量会影响本职工作,原想推辞。可讲完后发现,听课的学生接受记者采访,“真的能说到点子上,说明进了脑子了”。
“现在的学生是和各种数字化手段伴生的。用他们熟悉的方式去传递内容,‘接口’容易对得上。”在安静看来,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精准扶贫虚拟仿真课”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这堂课上,教师以北科大定点扶贫地甘肃省秦安县小寨村为背景,搭建了驻村第一书记开展扶贫工作的场景。学生戴上虚拟仿真眼镜,可以看到小寨村的面貌,身临其境地体验入户调查、建档立卡、农副产品销售等具体的扶贫工作。
“传统课堂讲扶贫,多是教师向学生罗列数据。而在虚拟仿真课上,学生可以自己去体验。”在安静看来,这种主体性上的变化,能够让学生的课堂感受更深刻,也能让师生的交流互动更软性,“这是我们想在未来的思政课上去呈现的。”
当学生发挥主体性去体验教学内容时,教师的用武之地何在?安静认为,思政课教师应该是一座“桥梁”。
这座桥梁,要让技术手段和课程内容相逢。
虚拟现实眼镜怎么使用?虚拟现实场景怎么呈现课程内容?每一堂虚拟仿真课甚至每一个具体场景如何与传统课堂教学互为补充、有机联动?这些都是思政课教师需要下功夫琢磨的问题。
这座桥梁,要带着学生从现实案例的一端走向理论升华的另一端。
当下,数字化手段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在让课堂更生动、更有吸引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寓理论阐释、价值观引领于案例体验中,而不是让数字化手段消解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目标,这是思政课教师需要始终绷紧的弦。
这座桥梁,更要把符合国家需求的人才从校园输送向社会。
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的人才,将爱国奉献的种子深埋学子心田,这是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广大青年提出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要求。“如何理解这些要求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我们的老师们牵头制作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微课。每段视频不超过5分钟,以精彩的案例、生动活泼的方式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使学生认识到青年一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使命担当。与此同时,‘父辈的一天’‘总书记的书架’‘实践出真知’等主题虚拟仿真课也已开发和使用。”安静说。
在她的脑海里,未来的思政课已蓝图尽展,正待一一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