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论坛 - 正文

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大思政课”

作者: 时间:2023-11-06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系统阐释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大思政课”需要传承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大思政课”底蕴,切实发挥铸魂育人作用,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要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融入“大思政课”,体现出以下三方面的要义。

    坚定文化自信之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本和源泉,是中华民族专属的精神标识,扎根于民族最深处,渗透在中华血脉中,是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最坚实的基础,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底蕴。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力,引导青少年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应尽之责。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要。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精神、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有助于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精神滋养和教育源泉。“大思政课”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培养青少年崇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人才强国战略,是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深层的精神追求,“大思政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导入式、启发式教育,有益于修正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丰富青少年的文化底蕴,提升青少年的政治素养,增强青少年的中国底气。“大思政课”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核心思想的时代价值,从历史变迁、时代发展、全球浪潮中汲取社会大课堂的养分,充分体现大格局、大场域、大视野。

    厚植“大思政课”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大思政课”要将民本思想融入具体育人体系,并向社会场域延伸,对接当下,用现实解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聚焦实践主线,善于利用鲜活的事迹讲好中国故事,接地气、扬正气、聚人气,增强青少年将小我融入大我的责任意识,在潜移默化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中让青少年充分感知中国精神的力量。讲仁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根源,也是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化价值体系的内核,它蕴含着“博施济众”的奉献精神和“仁民爱物”的社会责任感。

    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自古以来贯穿着重民本的思想,历史告诉我们,人民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与讲仁爱、重民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相通之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成伟大的奋斗精神和团结精神,一辈辈中国共产党人在争取革命伟大胜利的征程上浴血奋战、不负人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奇迹,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包括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女排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凝结着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彰显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大美。“大思政课”承担着弘扬和传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使命,要将抽象的精神谱系具象化为鲜活的事迹传递给青少年,讲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中国故事,让青少年在故事中感悟中国的伟大,感知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凝聚力,引导青少年继承优良精神传统,赓续精神血脉。

    厚植“大思政课”爱国情怀

    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大思政课”需根植历史,用史实深化爱国教育,充分发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引领作用,避免干巴巴的文字灌输,用厚重的历史事实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讲深、讲透、讲活,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要激发青少年爱国主义热情,同时做到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善用“大思政课”,从广阔的视角解读中国道路选择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让青少年明白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深刻领悟到,这是历史赋予中国的答案,是中国人民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道路上对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的坚守和选择,从而厚植青少年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挖掘丰富的红色资源,印证历史的正确选择。将红色经典,特别是百年党史中蕴含的爱国教育资源纳入“大思政课”的课程体系、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发挥红色文化自身叙事功能,将有血有肉的故事情节与思想牵引相连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守正创新,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些成就在具象的红色资源中体现出来。在“大思政课”上利用红色资源,能生动揭示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中国的伟大实践,生动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深刻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理论和现实命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了新的更大贡献。以史为鉴,提升“大思政课”的理论性和思想性,用生动的史实让青少年深刻理解在历史中把握规律的重要意义,坚定政治立场,进而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牢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厚植“大思政课”天下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交汇期,强调“大思政课”的重要性,凸显了“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新时代“大思政课”要用国际视野观照世界,着力在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正视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认知世界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确理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主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积极倡导“和为贵”、“和合天下”,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念上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博大胸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和时代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战略走向,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与“大同”思想提出的重要论断,体现了中华文明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它传承着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以责任为担当的文化基因,蕴含着全人类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世界复杂变化趋势和全球性突出问题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思政课”有责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帮助他们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评判价值标准,树立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对世界文明采取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以包容的思维看待各国的发展。

    “大思政课”要拓宽青少年国际视野,传播合作共赢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基于“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为促进世界全局发展作出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中国智慧。回顾中国与世界同心同行的历程,中国始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不懈努力,争当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拥护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十余年来,这一理念突破意识形态藩篱,摒弃差异化偏见,逐渐成为世界共识,并多次写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文件,反映了各国人民共同的心声,凝聚了国际社会广泛共识。这些重大历史事实为“大思政课”培养青少年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提振了青少年对祖国繁荣昌盛的信心。

    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深度和广度,将其有效融入“大思政课”教育全过程,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胸怀人民、胸怀国家、胸怀天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上一篇:我校教师参加湖北省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
下一篇:教育强国建设凸显立德树人重要使命

COPYRIGHT 2018 © 湖北商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街632号

邮编:430079

鄂ICP备150192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