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教职工通过直播集中观看盛典,并围绕“铭记历史、赓续血脉、勇担使命”主题展开深入讨论。活动由学院党支部书记梅媛主持,院长李学锋及20余名教职工参加集中观看活动。

上午10时,纪念大会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中拉开帷幕。当100余名抗战老兵乘车方队缓缓经过天安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职工全体起立鼓掌,许多教师眼眶湿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梅媛老师动情地说:“这些平均年龄超过95岁的老兵,是活着的历史丰碑。他们的身影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随后,分列式中“九三阅兵”精神传承方队、新型战略武器方阵依次亮相,彰显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青年教师刘生思感慨:“从80年前的‘小米加步枪’到如今的‘大国重器’,这不仅是军事力量的飞跃,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生动写照。”

观礼结束后,学院召开专题研讨会,教职工结合抗战历史与思政课教学展开热烈交流。
副院长刘艳提出,要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结合,引导学生理解个人与国家、中国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她举例:“在讲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时,可以抗战中全民族团结御侮的案例,阐明‘局部与整体’的哲学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负责人王笑梅老师分享了组织学生参与“抗战口述史”小组活动的经历。她提到:“当学生亲手翻阅泛黄的战地家书,或听老兵讲述‘一个苹果传一圈’的故事时,他们眼里的光让我相信,历史从未远去,而是活在年轻一代的行动中。”党史课程负责人吴凡老师强调,要引导学生从全球史视角认识中国战场的作用。“中国伤亡3500万人以上,牵制了日军60%以上的兵力,这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替代的贡献。这种国际责任意识,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根基。”李学锋院长总结道:“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要做抗战精神的‘摆渡人’,把历史记忆转化为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此次活动引发教职工强烈共鸣。青年教师董丽丽表示:“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不仅要讲清历史事实,更要引导学生从抗战精神中汲取‘逢山开路’的奋斗勇气。”李水红老师则寄语青年:“80年前,先辈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今天,我们要用思想的力量筑牢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长城。”
大家纷纷表示,要将“九三阅兵”的相关材料运用到本学期的思政课程中,推动抗战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